凤凰彩票林立强丨新茶史研究与“三茶”融合:一个企业史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5-03-31 11:37:28     浏览:

  凤凰彩票【编者按】2024年12月27日,首届世界闽商茶业大会在福建省福州市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福建师范大学企业史研究团队林立强教授受邀参会并作题为《茶史研究与“三茶”融合》的主题演讲。“企业史研究”微信号获林老师授权特刊发演讲的内容,并将原演讲标题改为《新茶史研究与“三茶”融合:一个企业史的视角》。由于本文系根据现场演讲录音以及文字稿修订而成,故保留了部分口语化表达的内容,特此说明。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受组委会之邀来参加首届世界闽商茶业大会的主题演讲。此次我演讲的内容是茶史研究与“三茶”融合(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相关话题,除了导语之外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对以往茶史研究的反思;第二,从一个企业史的视角提出新茶史的设想;第三,探讨新茶史研究赋能福建茶叶企业(家)的可行性。需要说明的是,我对新茶史的一些思考是在“三茶”融合的框架下提出的,还很不成熟,实属抛砖引玉,敬请各位领导、专家以及朋友们批评指正。

  今天论坛所有话题当中,在座诸位是不是觉得历史与“三茶”融合的距离稍微远了一些。可见,“历史”这两个字对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那么,“三茶”融合需不需要历史学研究呢?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合著的书籍《德意志意识形态》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习在2015年8月23日致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以及2019年1月2日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中都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以上述思想为指导,我们认为“三茶”与历史密不可分。茶文化毫无疑问与历史的关系紧密,此不赘述,但茶产业、茶科技二者与历史的关系以往讨论的很少。每个产业都有自己发展与演变的过程,那么随时间而演变的历史研究就成为产业研究的重要内容,茶产业也不例外。我一会要谈及的企业史在西方语境称为business history,其中就包含着许多产业史的内容,企业史、产业史的研究方法是可以运用到茶产业研究上的。科技史本来就是理工农医大类的分支学科,茶科技史自然名列其中,是研究茶科技的产生、发展与演变以及其与社会各个领域之间历史互动的学科。可见,无论“三茶”中的任何一种都离不开历史,均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研究“三茶”融合不应忽略其历史的根本属性。由于我是历史学专业背景,今天对茶史的下列讨论仅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暂不涉及科技史方面的内容,特此说明。

  作者: 陈祖椝 / 朱自振 出版社: 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 1981年11月

  众所周知,我国茶史研究界前辈们硕果累累,成就斐然,这一方面需要我们新一代茶史研究者大力传承,另一方面更需要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我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反思,其一是从“志”与“史”之异同来反思。目前茶史领域可以用“志”热“史”冷这四个字来形容。茶专属的志书称茶志,大家都非常熟悉。例如福州有《福州茶志》,福建也有《福建茶志》,各省市县都有茶志,但通史类或专史类的茶史却很少见。虽然茶史与茶志同源,都有史的成分在,但差别颇多,限于时间关系这里略举其中几点,例如史的撰写以历史学家单兵作战比较多,而志是由政府牵头、很多单位协作编撰的成果;史详古略今,志详今略古;史相对比较专深,志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史重客观,而志重褒扬,等等。其二是从史学的角度来反思。目前茶史研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历史与现实脱节,对此,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有一个很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茶史研究往往只关注过去,对今天的茶业状况不甚了解,所以茶史研究对当代茶业的影响力极小,研究成果只能在小众群体中传播;而当代茶业则只关注经营和效益,对茶史漠不关心,所以当代茶业不能充分吸收茶史研究的精华,从而显得浅薄、无根”,可谓一针见血。此外,把茶史与茶文化混淆起来的情况也很普遍,实际上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茶史研究注重史料收集、考据,应成为茶文化之源。这好比与子弹的关系一样,茶史要为茶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子弹。目前某些茶文化的内容缺乏新意,老是翻来覆去地讲几个老故事,给人以弹尽粮绝之感。造子弹是历史学家所擅长的,是我们的兴趣所在,我们习惯于去档案馆、图书馆等场所或通过田野调查去寻觅相关茶业资料。我相信现在还有大量关于福建茶史的资料正静悄悄地躺在无人问津的角落等待着我们的发现,历史学家能耐得住“青灯黄卷”的寂寞把这些资料找出来,让茶文化来加工、推广与宣传,使茶文化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如果三个方向的茶史研究齐头并进难度颇大,则应分清茶史研究中的轻重缓急。我认为,茶产业史的研究应该被优先考虑并成为未来茶史研究的重点,这个想法的产生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关于“三茶”融合中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茶产业是核心,茶文化与茶科技分别起到引领与推动作用,共同促进茶产业发展。于是,茶产业史的中心地位就凸显出来了。其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如仲伟民教授提出与茶史、茶道、茶学、茶文化等概念相比较,他更愿意使用“茶业”(茶产业)这个从经济学来定义的概念,并认为,从历史与现实的双向角度看茶业,将能大大促进茶史研究的深入。杨江帆教授的著作《茶业经济与管理》对茶业的经济与管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不少见解,为历史学者研究茶产业史提供了分析框架。再次,企业史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它有多种研究范式,其中一种范式强调从“企业管理学”的角度研究企业史。由于茶企是茶产业的细胞与核心,在茶产业史研究中如果以管理学视角辅助以往的经济学视角,以现代的企业管理实践为导向,不失为一个解决前述历史与实践脱节问题的途径。

  据此,我认为在“三茶”融合框架下的新茶史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界定方式。广义的概念就是构建一个以茶产业史为核心的,茶文化史与茶科技史协同发展的茶史研究体系,而狭义的概念就是特指茶产业史。无论哪一种概念,新茶史研究都要紧紧围绕“用”这个字做文章,属于应用史学的范畴,并具备以下主要特点:以实践为导向;强调经营管理视角;注重茶产业尤其是茶企茶商的研究;侧重当代茶业史的研究;倡导全球史的视野等。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新”仅对采用经济与管理视角研究茶史而言,不代表对以往茶史研究的任何否定或贬低。

  第一,提倡“史志结合”,加强近现代茶业经济史的研究。现在高校历史学者的茶史研究以单兵作战居多,很少参与史志的编写,并以研究古代茶史的居多。此外,近代茶商群体研究大都为晋商与徽商,几乎没有福建茶商的学术研究,这种情况与目前福建茶商茶企在全国茶业界的地位极不相称。第二,加强茶产业史、茶企业史的研究,茶企业史的研究应向茶业龙头企业倾斜。刚才从杨教授的演讲中获悉,同为茶叶大省,浙江省有5个“国”字号平台,而福建却仅有一个《茶产业发展报告》“国”字号平台,那是不是可以将方兴未艾的茶产业史、茶企业史的研究纳入“国”字号平台的考虑之列呢?第三,在方法上用“历史视野”而不仅仅是“历史研究”。“历史视野”听起来有点拗口,究竟与“历史研究”有何区别呢?这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劳伦斯教授提出的一个观点,她认为在管理学研究中使用历史,是”用历史作为原材料来理解当今”,历史要为今所用,而传统历史学家的“历史研究”多强调过去,不希望与当今有太多的联系。第四,处理好“大”历史与“小”历史的关系。“大”历史注重主流、宏观的历史,而茶业大都以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有许多内容史书或史志并无记载,我们可以通过口述史的方式,倾听老茶农、老匠人与茶叶的故事,深入挖掘福建茶叶背后动人的“小”历史。第五,提倡史学的叙事功能,即“说故事”。历史的英文为history,它可以拆解为his+story,里面包含着讲故事,也就是叙事的功能。由此,要把新茶史的学术功能向社会功能转化,用大众史学的手法写茶历史、说茶故事。如果把这五点做好,新茶史在服务“三茶”融合,赋能福建茶企过程中应该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我与我的研究团队在新茶史研究领域做了一些尝试,今天结合所做的一些与福建茶史相关的研究成果向在座诸位做一个汇报。我汇报的第一项成果是把福建茶史置于企业史视域之下的研究,以强调茶业企业研究尤其是龙头茶企研究的重要性,如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上的近3万字“政府干预与企业经营:企业史视域下的国营福建示范茶厂研究(1939—1942)”一文。该文缘起于我们发现民国时期一家名曰“福建示范茶厂”的超大型茶业企业并未得到深入的研究。请看,这是文章中所附具有国家垄断性质的中国茶叶公司1940年所属各主要茶厂年度产量(注:见下图),从表中可以看出,福建示范茶厂的总产量是占了当时中茶公司全国产量的70%。我记得把这个数字统计出来以后大吃一惊,没想到居然在抗日战争期间福建的武夷山区,还深藏着这么一家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国营茶厂,被茶学界公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十大茶学家的吴觉农、胡浩川、冯绍裘、蒋芸生、方翰周、王泽农、陈椽、庄晚芳、李联标、张天福等十人中有九人曾与该厂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剖析该个案,不但可以为中国企业史研究贡献企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路径方面的案例,而且能够为乡村振兴的“贸工农一体化”管理模式以及茶产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凤凰彩票。

  第二项成果是拓宽史料来源,倡导从全球史的新视野看待福建茶史,如北京用友基金会第四届“商的长城”商业文化遗产整理与保护项目之《来华西人有关福建茶叶对外贸易英文史料的整理与研究(1842-1942)》。该研究的缘起是我在研究中发现在近代福建茶叶对外贸易研究成果丰硕的态势下隐藏着一大不足,即研究史料的运用基本以中文史料为主,而无一部英文史料集,于是便萌生了对来华西人有关近代福建茶叶对外贸易英文史料进行系统整理的思路。该研究历时三年已经顺利完成,我们从收集的近300万字的资料中最后精选出100万字进行翻译并汇编成上下两篇,提供了从1842年至1942年一百年之间来华外国人是如何看我们福建茶叶的视角,其中不乏精彩的故事,仅以福州为例,如当时在福州的外国人对待假茶的态度;福州茶港19世纪七八十年代衰落之时,当时有外国人建议晚清政府通过做广告、到伦敦设立办事处以拯救茶业,但却被无视的过程;福州本地茶业公会对外国茶商的反击;外国先进制茶方法是如何引入福州,等等。该汇编提供了从全球视野看福建茶业的新视角,弥补了中文史料的不足。

  第三个项目是改变传统茶史研究单纯依赖文献资料且研究时段局限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现象,开展新中国成立后的福建茶业口述史研究,如今年上半年刚刚获批的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中国福建国营茶厂职工口述资料抢救性收集与整理研究》。我们团队拟在三年内对新中国福建国营茶厂的职工进行大规模的口述史研究,走访福建的著名产茶地区以及当代百位茶业(尤其是茶企)人士。本选题的缘起是我发现在一些地方或茶企在品牌宣传中有“舍近求远”的情况,这里的“远”指的是古代茶史,也包括神话与传说的内容。这类做法无可厚非,但是否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呢?实际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营茶厂对福建茶业史贡献极大,留下来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如现在茶企的创始人、技术骨干,甚至勇于拼搏的企业家精神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我们口述史的第一站是福鼎,此行得到了福鼎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相关乡镇领导、福鼎市档案馆、图书馆以及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并访谈了一众知名茶业企业家、非遗传承人等。特别让我们感动的有这么一件事,在访谈的名单中一位老先生已经去世,但他的后人将老先生生前的相关资料供我们参阅拍照,并称把资料交给我们研究茶史的专业人士可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当然前几次采访也有遗憾,比如当时没有遇见该地著名企业品品香的董事长林振传先生,这次他与我的座位正好挨在一起,已经互留了联系方式以便接洽访谈事宜,也算是这次论坛的意外收获。我们第二站是福州的茉莉花茶企业,我们前两周刚刚采访了国营福州茶厂的一些老人,收获颇丰。下一步,我们将把口述的范围扩大到全省的其他著名产茶区,继续深入梳理福建省国营茶厂、私营茶厂的演变历史,充分挖掘现代茶业研究的社会价值。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研究外,我们对福建茶史的研究还涉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闽台地方志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史料整理与研究》以及西方传教士关于福州十九世纪茶叶贸易、民国时期福建的茶业复兴、茶税、茶贷等内容,其中既有传统茶史的研究,又不乏新茶史的研究内容,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赘述了。

  以上我讲了新茶史的具体研究途径与最近的研究成果,下面我要讨论由以上话题延伸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即新茶史如何赋能福建茶企方面的问题,因为对茶企业、茶企业家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新茶史对他们究竟有没有用、如何用。我在《清华管理评论》2024年第10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当企业家“遇见”企业史:读史、借史与入史》的文章,就专门提到企业史对企业家的效用性,并提出了一个企业家涉史三层次模型(见下图),以解决企业家如何以史为用以及企业史如何赋能企业家的问题。我的研究发现,这一模型适用于所有企业(家)当然也包括茶业企业,新茶史对企业家具有间接效用与直接效用两种。其一,间接效用指的是在企业家阅读新茶史相关成果阶段。此时,新茶史对提高企业家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企业家可以对新茶史的以下方面重点关注:企业的成长与演变的转折点;在关键节点企业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何为好的茶企、何为坏的茶企;茶企的创新点;茶企的危机管理模式。由于企业史视域之下新茶史研究的对象“死去”的多过“活着”的企业,更多讲的是“失败”乃至“死亡”的问题,这对一些陶醉在“成功”的路径依赖之中企业家可以起到警醒作用。其二,直接效用指的是企业家借助新茶史赋能企业阶段,具有如下效用:保存与管理企业历史;增加品牌知名度;企业家能力提升;建造企业博物馆与工业遗产园区。最后一点茶企都做得特别好,其展示中心与茶庄园都很有特色。直接效用的另外一种表现,应该重视茶企业(家)、著名茶人传记的编撰,这类高度凝结茶界思想智慧的传记也应该成为新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我们开展福州茶业口述史访谈时,就有企业家说早在许多年前他们就呼吁开展张天福口述史研究,但如今张老已作古,实为憾事。

  中国许多企业包括茶企享受了很长时期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企业发展的过程大都顺风顺水,这种只在顺境下成长的企业比起那些在逆境中屹立不倒的企业是有很大差距的。我们团队一部名为《美国企业史:商业的周期与演化》的译著即将出版,该书用了不少篇幅揭示出一流企业应该是那些经历各种危机仍屹立不倒的好企业,如宝洁、杜邦、惠普和宝丽来等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发展经历就表明,真正的一流企业是可以在最恶劣的时代逆势成长的。我希望福建茶业界也能涌现出更多的这类一流企业,当然也更希望新茶史能够通过助力“三茶”融合推进这一进程。曾经风靡一时的女歌手许美静的一首歌唱到:“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上有晴空”。在此,我衷心祝愿福建茶业、福建的茶业企业家们能有一个云开雾散的灿烂明天,也衷心祝愿首届世界闽商茶业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夷学院原校长,福建省重点学科茶学学科带头人杨江帆教授的主题演讲)

  (现场对话环节中,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振传,福建正山堂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江志东,福建春伦集团董事长傅天龙,武夷星茶业品牌总监江佳道,福州市侨商会副会长、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文生等企业家纷纷发言,共同为福建茶产业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该环节由说茶传媒创始人兼CEO赖晓东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