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7 15:04:33 浏览:
凤凰彩票12月16日,在广州芳村茶城,来自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古老茶村锦屏村的300公斤白茶,以99.6万元被抢购一空。
当天凤凰彩票,2023中国白茶城首届广州产销对接会在芳村茶城举办,来自“中国贡眉之乡”政和岭腰乡的“锦屏野小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中国白茶城为选出高端的政和白茶,此前组织专家开展三次茶样盲评,从锦屏村10余家茶企业中评审30多个茶样,再从中选出2款产品,经过岭腰乡授权区域公共品牌“锦屏野小白”后,首次在芳村茶城亮相。
政和县是世界白茶原产地、中国白茶之乡、唯一因茶得名的县,有“千年白茶,百年工夫”之称,产茶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宋元时期,政和就已成为著名的建安“北苑贡茶”重要产地之一,茶事自宋始兴盛。
千年前,宋徽宗盛赞政和白茶“如玉在璞,它无与伦也”;千年后,政和因茶兴业、以茶富民。
“大家抬头往上看,这就是政和白茶经过福州,再转香港出口国外的万里茶路路线图”
近日,在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传习所,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和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政和瑞茗茶业负责人余步贵在为外地茶友们讲解政和白茶的文化历史,带着他们近距离体验政和白茶制作技艺。
“政和是最早发现大白茶的地方。政和的茶,起源于唐末,出名于宋朝,鼎盛时期在清朝。”聊起政和白茶的发展历程,余步贵如数家珍。
政和县古称关隶,产茶历史悠久。尤其到了宋代,成为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生产的白茶备受推崇。
宋代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和茶文化大兴旺时期。五代后周灭亡后,宋太祖于开宝元年(968年),接管了北苑御茶园。
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朝廷开始派官员驻北苑监造团茶。在咸平初至庆历初的40多年间,先后有丁谓和蔡襄任福建路漕(转)运使,驻建安督造贡茶。当时,建安、政和均为贡茶主产地。
宋代之贡茶除了极品供皇帝享用外,还要赏赐给皇亲、大臣,需求量很大,光靠官焙远远不够。于是茶官每年在北苑周边举办斗茶赛,从私焙中斗出一部分好茶并入官焙之茶,再统一编排次第之后一起入贡。
作为皇家御茶的生产地,最兴旺时期整个北苑茶区有官、私茶焙1336处。这众多的官、私茶焙中,有不少就在政和境内。
在针对私焙而举办的斗茶赛中,关隶之茶屡屡拔得头筹。茶官们发现,关隶之茶与其他茶有所不同,关隶境内有许多野生茶树,叶片覆盖着许多白色的毫毛,做成团茶之后,泛起的汤花(即茶沫)也特别白,会吸附在盏壁上经久不散。他们把这种茶命名为“白茶”。
茶官们把白茶作为取悦龙颜的法宝,在编排贡茶的序列时把以白茶为材料的龙团胜雪排在第一,有时候直接以白茶为名排放在第一。在茶官们的严格遴选和举荐之下,白茶成了皇家至爱。
宋徽宗特别钟爱白茶,在《大观茶论》中专门针对白茶做了描述,他写道:“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三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銙而已。”
宋代政和所产之茶多数正是这种由“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的野枞培育而成的白毫茶。这种白毫茶通过建州北苑上贡到朝廷,所以当年蔡襄在任福建漕运史时,写出了《咏白毫茶》:“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过寒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关隶这个小县,也因为白茶走进了宋徽宗的视线。但是“关隶”这个地名,令宋徽宗无法与他喜爱的白茶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个名字配不上白茶之雅。
于是,宋徽宗就把自己的年号“政和”赐给关隶县作为县名,诏告天下。政和因白茶而得名,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茶而得名的县,从此政通人和,名垂茶史。
杨声明是政和县星溪乡富美村的茶农,承包了村里60亩的茶山,创办了小规模茶叶加工厂。近年来,受益于政和茶青价格不断上涨,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把业务拓展到广东梅州,还开了3家连锁店。
富美村是政和第一茶村,茶叶种植面积近8000亩,人均茶山面积3.5亩。近年来,不少农户因茶脱贫、致富。
“这几年茶青价格涨得快,连老人小孩利用空余时间拣茶针也能赚到钱,我们村每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大有人在呢。”杨声明说。
政和县的茶产业化发展,要从1958年说起。当年,政和县创建了首个以茶叶生产为主的国营茶场国营稻香茶场茶叶加工厂,在茶叶栽培技术推广和茶叶品种引进方面,稻香茶场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2007年3月,国家质检总局对政和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3月,政和县被命名为“中国白茶之乡”。同年5月,政和白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同年8月,政和县牵头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国家标准。
2017年,白茶制作技艺(政和)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政和白茶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品质,在市场的推动下,政和白茶越来越多地走进大众视野,相信政和白茶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余步贵说。
正值围炉煮茶好时节,12月初,一场公益文化主题茶会活动在隆合茶书院开展,围绕“时光中的政和”主题,80多位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友共叙茶缘,体悟“中国白茶之乡”的文化魅力。
近日,南平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一批南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名单,白茶制作技艺(政和)非遗传习所(福建省隆合茶业有限公司)榜上有名。隆合茶业成立于1993年,是当地集茶叶生产、销售、科研、茶文化传播和生态农业观光于一体的龙头茶企。
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政和白茶的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等不断提升。日前,隆合与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夷学院签约合作,为茶叶丰产增效注入新活力。
承载着千年的荣光,政和县深入挖掘茶内涵。一方面,做深茶文化,当地编纂了《政和茶史》《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等茶文化系列丛书,恢复唐末青坪焙、北宋坑塘焙遗址,还定期举办中国白茶大会、开茶节、斗茶赛、政和白茶品鉴会等茶事活动,赴各地参加茶叶博览会推介政和白茶文化,冠名高铁“政和白茶”号等等,让“政和白茶”这块金字招牌更加熠熠生辉。
近年来,政和县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千年文脉,枝叶关情,有茶科技和茶文化作为两轮,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特级制茶工艺师、隆合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丰说。
当前,隆合正在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打造拥有7万平方米制茶空间的星合柒号茶厂,并配套建设原生态茶园等项目,致力于打造“三茶”融合的综合性茶叶工厂。
“我们出台了做大做强茶产业10条扶持措施,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同时,修订完善政和白茶国家标准,建立全省首个原生茶树种质资源野外定点观测站,成立政和白茶科技研究院,联合福建中医药大学全省首发七类药食同源调味茶。”政和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还结合文旅、竹产业等特色产业,探索研发白茶酒、白茶牙膏、白茶洗发水、白茶沐浴露等茶衍生产品,并向茶器具、茶机械、茶包装等配套产业延伸,推出茶空间竹生活等系列产品,延伸茶产业链条,让更多农民受益。
近日,作为政和县统筹“三茶”发展的重要项目之一的茶是康(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该项目围绕茶科技板块及茶衍生品研发等内容,规划建设集研发、生产、交易等为一体的综合楼,标准化茶叶生产加工车间,茶叶萎凋车间,摊青车间以及茶文化展示馆等。项目达产后,预计吸纳本地就业130余人,将助力政和县东平镇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据统计,目前政和全县从事种茶的农户占75%以上,2022年农民户均增收1600元以上,带动脱贫户1000余户年均增收2.1万元。茶产业已成为政和县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近日,在政和县侬佳茗茶厂生产车间内,茶厂负责人陈中华和工人们正在忙着包装一批销往济南的茶叶。
陈中华是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村民,从小跟着父亲做茶,今年种了12亩茶山。在他的记忆里,茶叶一直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爷爷那一辈就开始种茶了,后来我父亲开始手工做茶,挑到附近的村子去卖。”陈中华说,因为家里做茶,自己从小就对茶叶特别感兴趣,1993年,他开始从事茶叶加工行业,到现在做茶已经30年了。
刚开始做茶的时候,只是一个小作坊,陈中华把简单加工后的茶叶搬到市场去卖。随着生意越来越好,陈中华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2013年,他注册了政和县侬佳茗茶厂,收购茶青,打造自己的白茶品牌。
11月中旬,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现场,“大与茶号”展位前一间由466块“砖”、1050块“瓦”搭建而成的“茶屋”吸引众多宾客拍照留念。
“这间茶屋的一砖一瓦都是由白茶茶末压制而成,里面还设置了仿宋点茶体验区,就是为了吸引更多人了解政和白茶文化。”展位现场负责人简一介绍说,近年来政和县以茶为媒,定期举办开茶节、斗茶赛、品鉴会等活动,政和白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茶农和茶企都更有干劲。
在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政和县在“三茶”统筹推介、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上签约项目3个,总投资5520万元,分别为政和白茶优质种质资源挖掘与选育项目、通仙茶白茶生产项目、厦门维视工贸包装项目。
2021年以来,政和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0万元作为茶产业发展基金,全面实施现代茶业发展、厂房清洁化改造、绿色高质高效、种质资源保护等项目,帮助茶企做大做强。同时,在石屯、东平、镇前等乡镇,建设白茶五大标准化产业园,引进罗金山茶旅康养、瑞和白茶庄园等2亿元以上茶产业项目6个,总投资21亿元。
这些项目,让小作坊得以转型升级,茶农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摇身一变成了“茶老板”,带动大家一起增收,同时,也拓宽了茶叶销路,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对此,陈中华深有感触。“这几年,县里在我们村建设了绿色生态茶园示范片,持续把控白茶质量,茶叶的品质一年比一年好,采购的茶友越来越多了。”陈中华表示,自己的茶厂每年都会更新设备,持续提升白茶品质,2023年,茶厂营业额达60万元凤凰彩票。他相信,不久的将来,政和白茶品牌会创造出更大价值。
位于政和城关的中国白茶城,则为白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大平台。政和县依托白茶城,发挥茶叶展示交易、检测认证、年份茶仓储、物流服务、信息发布、期货拍卖、金融服务、白茶价格指数发布及茶文化旅游等功能,构建现代流通体系,推动茶产业升级。种种努力,也让政和成为中国的“白茶城”。
据统计,政和县注册涉茶企业913家,SC认证企业158家。2023年,政和白茶品牌价值突破60.58亿元,位居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第54位。政和县四年获评“中国茶业百强县”凤凰彩票,被授予“2023年度重点产茶县域”“2023年度茶业高质量发展县域”称号。
政和县地貌属东南沿海中低山丘陵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高山区占全县面积的58%,有着华东地区唯一的连片面积最大的高山台地。境内河流交错,森林覆盖率高达79.6%,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是天赐的种茶宝地。
2010年2月21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在陕西神木县宋代墓中出土的茶叶,经考古专家鉴定为福建的白毫银针。千年前的珍贵白茶再度引起世人关注。
在政和茶叶发展史上,唐末五代是一个极具历史意义的阶段。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它为宋、明时期繁盛了450多年的北苑御茶缔造了“血缘”基础。
“北苑”位于古代建州东苌里之凤凰山,历经南唐、两宋、元、明朝,458年间一直是为皇家提供御茶的“龙焙”所在,它的创始人是数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奉为“茶神”的张廷晖。
这位赫赫有名的“茶神”,与政和竟有着极其密切的血缘关系,名噪6个朝代的北苑御茶园,它的根脉也在政和。
唐乾符五年(878年),时任福建招讨使的张谨率官兵与黄巢义军鏖战,张谨战殁政和后,他的儿子张世豪、张世杰、张世表择居于政和杨源,开发凤山,在周边种植茶树,揭开了政和大规模人工栽培茶的历史序幕。“茶神”张廷晖就是张世表的嫡孙。
唐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张世表移居建安东苌里,就是从杨源带去茶籽、茶苗,并选择与杨源地理环境相似的山地开辟茶园。
宋政和五年(1115年),关隶县向朝廷进贡白茶,宋徽宗品尝后龙颜大悦,将年号“政和”赐作县名,沿用至今。宋代是北苑茶高度发展时期,政和县自宋太祖时期起,就已创立“龙焙”,生产专为“贡御”的白毫茶。
明朝,政和白茶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政和县各地茶园遍布,特别是西、南里,几乎无村不茶。
清朝,政和白茶进入鼎盛时期,这得益于大白茶茶树品种的发现和推广种植。大白茶树最早发现在政和县铁山乡(今铁山镇),相传光绪五年(1879年)东城十余里的铁山乡农民魏春生的院中有一棵野生的树,由于墙塌下来把树压倒,无意中压条繁殖,衍生新苗数株茶树,就移植铁山高崙山头,由此发明创造了“茶树压条法”。清朝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嫁女不慕官宦家,只询白毫与莲心”,体现了当时白茶的价值远远超过了金钱所能衡量的范围。
民国时期,《政和县志》中描述:“茶兴则百业兴,茶衰则百业衰”,茶为政和之经济命脉。1926年,政和白茶年销量达50多吨,号称政和茶叶的“黄金时代”。据1939年《闽茶季刊》记载,政和县有登记茶号54家,占全省茶号数12%。
如今,政和的茶产业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福建日报记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 阮倩敏 曾大龙)